pg电子比基尼天堂视频
你的位置:pg电子比基尼天堂视频 > 新闻动态 >
墨韵千秋:天地人之间的山水相认 ——观"天地人——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"有感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2:20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墨韵千秋:天地人之间的山水相认

——观"天地人——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"有感

黄宾虹(1865-1955)作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,以"黑密厚重"的笔墨语言将传统绘画推向哲学化巅峰。今年恰逢先生诞辰160周年,浙江省博物馆以"天地人"三才之道为脉络,展出《青城坐雨》《黄山汤口》等珍品,为观者构建起理解其艺术体系的思维框架。那些历经岁月的墨痕在展厅灯光下仿佛仍在呼吸——《湖光山色》中青绿设色的冷逸、《青溪垂钓》里枯笔皴擦的苍劲,皆在诉说着这位九旬老人"衰年变法"的艺术奇迹。

黄宾虹以"天"喻自然本源,其山水绝非客观描摹,而是将宇宙秩序转化为视觉符号。《青城坐雨》中,他以"雨淋墙头"的湿墨技法表现蜀地烟雨,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,石青石绿的淡彩如天光穿透雨幕,形成"墨不碍色,色不碍墨"的氤氲效果。画面左上角未着一笔的留白,恰似道家"有无相生"的宇宙观具象化——当视线从浓墨皴擦的岩壁移向虚空,仿佛能感受到天地初开时的混沌之气。这种对自然气象的磅礴呈现,正是中华民族敬畏天地、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的写照。

图片

《青城坐雨》

同为晚年代表作的《湖光山色》,以高远构图展现"天"的浩瀚。层叠的山峦以焦墨积染十余遍,却因"破墨"技法而显"黑中透亮",宛如青铜器上斑驳的锈色。近景湖畔赭石勾勒的屋舍与远景青绿色峰峦形成冷暖呼应,湖面上的留白似月光洒落,构建出"天、地、水"三界交融的空间意境。题款"夏衍先生鉴正"不仅记录文人交游,更暗示画家以自然为媒、与知音的精神对话——当夏衍凝视这湖光山色时,是否也感受到黄宾虹笔下"天"的永恒与包容?这包容万象的图景,恰似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。

图片

《湖光山色》

在黄宾虹的艺术世界里,"地"是技法与传统的根基,其"五笔七墨"体系实为对千年画史的创造性转化。《沽酒还山》中,他以"三远法"构建空间:平远的淡墨远山如北宋山水的缥缈,高远的近石用"折钗股"笔法勾勒,恰似范宽"雨点皴"的现代演绎,深远的林木则通过"积墨"层层叠加,形成"密不透风,疏可走马"的节奏。这种融合董源浑厚与新安画派清逸的技法,让传统笔墨在20世纪焕发生机,承载着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。

图片

《沽酒还山》

《青溪垂钓》更将"地"的厚重感推向极致。高山以"屋漏痕"般的线条勾勒轮廓,枯笔擦出的石纹如金石铭文般苍劲,溪畔草木用"飞白"技法写出,墨色干枯处似秋叶飘零。画家在浓墨皴擦的山岩间留出几处"活眼"——或是一抹石绿,或是一线留白,宛如地脉中涌动的清泉,让整幅画在"黑密厚重"中透出呼吸感。这种对技法的极致锤炼,恰如黄宾虹所言:"笔法是骨,墨法是肉,设色是衣。"

图片

《清溪垂钓》

黄宾虹笔下的"人"并非画面中的具象形象,而是渗透于笔墨间的精神人格。《青城坐雨》虽无一人,却处处有"人"的踪迹:雨幕中若隐若现的小径是文人归隐的足迹,山坳里半掩的柴扉是心灵栖居的象征。题跋"林峦杳霭,得图而归"暗藏玄机——画家"得图"的过程,正是"坐忘"于山水、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过程,这种"物我两忘"的境界,恰是中国文人最高的精神追求。

《青溪垂钓》则以具象的垂钓者点明"人"的存在。画中渔翁身披蓑衣,独坐扁舟,钓竿垂入清溪,水面却无一丝涟漪——这是庄子"持竿不顾"的哲学隐喻。黄宾虹用淡墨勾勒渔翁轮廓,与浓墨山石形成虚实对比,仿佛在说:真正的文人精神,恰如淡墨般超脱,又似山石般坚韧。当现代观者凝视这幅画时,钢筋森林中的焦虑在笔墨间悄然化解,这正是"人"的精神在当代的共鸣。

黄宾虹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"天地人"哲学的实践:早年遍历名山大川以师法自然之"天",中年潜心金石考据以深耕传统之"地",晚年"衰年变法"以升华精神之"人",最终在90岁前后达到"黑密厚重"的艺术化境。91岁所作《湖光山色》中,焦墨积染的山峦是"地"的厚重,青绿设色的湖光是"天"的灵秀,题款的书法则是"人"的性情流露,三者在画面中浑然一体,恰似《周易》"三才之道"的形象呈现。

图片

《黄山汤口》

展览中,《黄山汤口》的天价与馆藏作品的日常化展示形成鲜明对比,这恰恰启示我们:黄宾虹的价值绝非市场数字所能衡量。当《青溪垂钓》的清溪在展厅灯光下泛着幽光,当《沽酒还山》的酒肆仿佛飘出酒香,这些珍品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的"笔墨魂"。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黄宾虹"十年面壁"的艺术坚守,与浙博"以藏养文"的文化担当,共同构成了对快餐式审美的反抗——真正的艺术,是需要时间沉淀、需要亲临真迹去感受"墨气"与"笔触温度"的精神对话。

走出浙博时,暮色中的西湖恰如《湖光山色》里的留白,朦胧而深邃。忽然懂得,黄宾虹的山水之所以跨越时空,正因他在"天地人"的维度中找到了艺术的不朽支点:以自然为源,故笔墨有生气;以传统为基,故技法有根系;以人心为魂,故作品有温度。愿这穿越千秋的墨韵,能让更多人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与天地相认的方式,让"山水相认"的精神永远流淌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,让那浑厚华滋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时代的画卷中生生不息。

2025年6月14日 淑敏于杭艺斋

作者简介:张淑敏,1966年生人,杭艺斋主人,酷爱书画收藏,擅长美术评论。在《中国书画报》《收藏与投资》《大众网》《联合网》发表文章百余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